回首林连玉基金22年
【华教节特辑】
林连玉基金的成立,如果以1995年获准注册为起点,一晃已22年。这期间,马来西亚各领域虽经历或大或小的动荡,然而,林连玉基金仍能稳健成长,在推动母语教育、弘扬多元文化、促进民主人权方面献出了一己的力量。
这要归功于各前贤的领导魄力与奉献精神。2013年杪,林连玉基金搬入吉隆坡马哈拉惹里拉路的大厦,命名为林连玉纪念馆。新馆的落成与启用,不仅仅说明空间扩大了,也为想像注入了新方法与新元素。
与国家关系应放首位
林连玉纪念馆的成立除了纪念林连玉先生和发扬林连玉精神,林连玉(以及其他华教领导人)和国家的关系应永远放在首位,这个问题,很多华社领袖敢说敢想却毫无准备。譬如:林连玉与争取公民权运动、独立建国语境下的林连玉与东姑等议题的讨论,以及对论述资源的重视与累积。
在这方面,目前可见的多集中于林连玉与华教运动、林连玉与马华公会领袖的辩驳(如与梁宇皋),至于华校/华教与建国、华校/华教与国家多元主义政策等议题,在林连玉基金成立以来的出版物中并不多见。
具体言之,过去的华教话语多围绕在华社内部,即便是跨越族群范畴的话语,也只有在马来前锋报新年贺词中的“共存共荣说”,以及近年来比较频密主办和参与的一些跨族群活动。
\
抗争者也是思想者
总体上,林连玉基金与纪念馆在思考问题、研究问题、开创论述的工作上除了林晃昇研究计划,规划颇不明确。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史专案属于内部研究,固然不可忽视,然而,这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方法,却也不难看出林连玉基金面对的某些隐忧。
空间所赋予的新想像无法有效开展。因此,如何把这种思考投射到空间布局上和活动策划上,显然,林连玉基金属下的纪念馆应成为火车头。
面对当下,目前急于打破的是悲情乃至受害者思维。展览厅除了介绍林连玉的斗争史(也是半部华教史)与精神,以及纪念馆扮演收藏华教文献的任务,更应强调林连玉(与其他有作为的华教领导者)作为马华文化积淀的关键性人物。
深入研究林连玉的思想,不难发现他生前书写的数百篇杂文与诗词,其实超越华教问题,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批评与思考,那是鲁迅式的鞭笞。显然,马华文化在林连玉者们的努力耕耘与建设下才见其厚度,才有今日的小康局面。当年的华教领航者,除了敢于抗争,也是思想者、知识人、文化建设者,这是常被我辈忽略的一点。
未注重文化和思想
反观目前的情况如何?就当前某些现象来看,马华文化思想似有浅层化的趋势,譬如有些华校盖新校舍,巍峨耸立,但高楼壁外往往书上斗大金色的捐献者尊名,远远即向路人召唤(炫耀?)。这是审美新观念的展示还是丑陋的功利主义思维的复辟?这又与土豪何异?
林连玉基金除了作为捍卫华教的机构,更应该思考如何扮演家国话语/论述的开创者,调整策略,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。